6月20日,2024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大会由省科协、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局联合主办,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等沿黄省区科协支持举办。本次会议设1个主场活动、3个分会场活动,邀请省内外院士专家聚焦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绿色可持续发展需求,汇聚创新资源,开展学术交流,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繁荣学术研究,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建兵、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出席;陕西省科协党组书记李豫琦、青海省科协主席王彤、陕西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孙保民、陕西省江河水库工作中心党委书记赵波致辞;陕西省科协常务副主席李肇娥主持。陕西省有关省级部门、相关学会、高校和科研院所,沿黄省区科协共2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李豫琦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陕西省积极探索,扎实行动,出台黄河保护法贯彻落实意见和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修订并认真落实《陕西省渭河保护条例》《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等法规,着力推进实施拦沙工程、淤地坝和坡改梯建设三大工程,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坚实保障。他希望与会各方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充分交流思想,碰撞智慧,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凝聚新共识,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同心协力,共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主旨报告环节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建兵在《对话黄河:地质过程—生态系统—水文循环—灾害响应》报告中介绍了黄河流域地质过程、生态保护、水文循环与灾害效应及高质量发展,重点解析了降水、地表水、地下水、河水、库水等五水转化及其对水源、水环、水沙、水利、水害等五水的影响,以及黄河水涵养功能对中国水生态的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围绕《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与战略思考》主题,针对黄河流域煤矿区所处的战略地位,剖析了该流域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黄河流域中上游煤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关键,提出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今后工作重点与发展模式,实现生态环境修复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刘国彬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成效及展望》报告中,重点解读了目前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治理成效,分析了新时期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水土保持科技创新的重点方面,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稳定。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教授级高工金学林围绕《陕西省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与对策》,阐释了生物多样性概念及保护意义、陕西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生态修复力度、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体系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会议同期举办了3个分会场活动:陕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陕西省遗传学会、西安财经大学分别承办了黄河流域物种多样性学术会议、遗传多样性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术研讨会、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多样性学术会议,专家学者们围绕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进行了交流探讨。